继张仲景之后,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《本草纲目》震动了医坛,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“圣人”。李时珍字东璧,晚年号濒湖,明武宗正德十三年(公元1518年)出生于湖北蕲州,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(公元1593年)。由于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,所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,即使后来他父亲——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,以期出人头地,光耀门庭,可是到了后来,时运不济,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,还是继承家业,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科学的道路。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,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,逐渐名闻遐迩。明嘉靖年间,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,就聘他为王府掌管“良医所”事务。不久, 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,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。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,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,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。同时,浩瀚的皇家藏书,道地的御用药材,又使他开拓了视野,增长了见识。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《本草纲目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而,太医院的工作,并非李时珍生平所愿,他感到终日为皇室服役,有悖于济世救人的志向。于是在任职一年后,便托病辞归故乡。在长期医疗实践中,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书中有不少错讹,而且在某些用药经验方面也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,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。他研读了大量的医药专书,并博览凡与药物有关的资料。李时珍并不满足从书本所得的知识,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,就药物研究的问题,广泛地向农夫、渔民、猎户、樵夫,以及众多民间医生请教,并躬亲实践,深入实地作种种必要的考察。如为了掌握蕲蛇的第一手资料,他冒着生命危险,几次攀登龙峰山,直到实地看清了蕲蛇特征,并作了真实记录为止。在研究考察药物过程中,他纠正了旧本草存在的许多谬误。他对待医药研究,始终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。如“水银”这味药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能久服成仙,葛洪《抱朴子》也说是长生之药,而他则力辟其谬,认为水银是剧毒的药物,历代很多文人、达官因为相信术士的宣传而服之而死,认为本草书籍不应当妄加记载。由于李时珍具有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,所以才使《本草纲目》能够成为对世界药物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巨著。为了完成这部药物学巨著,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,其足迹几乎踏遍了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福建、广东等地的山山水水,并参考了总越千家的古籍文献。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,前后三易其稿,可谓艰苦备尝。此后待到《本草纲目》最终编定完稿,他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,变成一个60开外,精力耗尽,头鬓斑白的老者了。《本草纲目》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。全书近200万字,将所收1892种药物(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发现而新增的)划归16部、60类分述。书中附方达10000余首,插图1000多幅。每种药物之下,依次分为释名、集解、正误、修治、气味、主治、发明、附方等项,可谓条分屡析,内容赅备。本草纲目》的巨大成就,不仅表现在药物学方面,而且还旁及天文、地质、化学、植物学等方面,堪称我国古代百科全书。该书问世后,学者无不叹为观止,备加称赏。自16世纪在金陵刊行后,陆续翻刻的中文版本不下60版,而且还不包括以《本草纲目》为蓝本而加以节选、改编、阐释、补订的各种续编或简编本。不仅如此,《本草纲目》还先后有了日、朝、德、法、英、俄、拉丁等文字的译本,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。医圣李时珍的名字,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,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。
|